去煤化”是因噎废食 宜煤则煤是现实之举
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为国家重点战略性任务之一,既关乎民生冷暖,又关乎蓝天保卫。但在近几年推进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早期“煤改气”“煤改电”大规模快速推进积累下来的问题开始显现。
热点事件:
5月6日,中央第二生态环保督察组批评山西省:不分青红皂白地禁煤,影响群众温暖过冬。散煤煤质超标问题突出,直至2018年7月才部署设置民用洁净煤供应点。“气代煤”整体通气率低,群众意见很大。由于财政补贴不到位,部分已通天然气的住户又恢复燃煤取暖。
5月13日,中央第二生态环保督察组批评陕西省:谎报“煤改电、煤改气”完成任务,上报削减散煤数据失真。洁净型煤保障不力,洁净煤质量难以保证。
6月13日,生态环境部约谈河北省保定市:2018年洁净煤推广任务仅完成29.1%。清洁取暖补助资金筹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划拨不及时,影响群众用气用电取暖积极性,部分禁煤区域出现散煤复燃情况。
7月3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征求《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意见的函,通知提出——在城镇地区,重点发展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提升城镇及周边地区的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按照以供定改原则继续发展“煤改气”“煤改电”。对于偏远山区等暂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的,重点利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等方式替代散烧煤。
一纸“函”下,波澜再起。
“双替代”难以为继
政府补贴压力山大 用户直呼用不起
据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在“政治任务”“环保压力”的双重压力下,过度侧重于“煤改电”“煤改气”,受电网改造、管道建设、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高额的财政补贴和运行成本造成了“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群众用不起”的尴尬局面。
以山西某市为例,该市是“2+26”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之一,也是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之一,主要靠政府补贴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全市需要改造约74万户。2017年该市完成改造12.8万户,如果要完成所有清洁取暖改造任务,还需要投入资金80多亿元,除去中央及省财政补贴约20亿元,还存在资金缺口约60亿元。而该市2017年公共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10亿元,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紧张成为基层政府推进清洁取暖面临的“三座大山。
▲ 弃用的天然气壁挂炉
地方政府叫苦的同时,农户也反映“用不起”。在补贴力度最大的北京某地,“用气太贵”是煤改气后村民的第一感受。有村民算账,以前7000块买一车煤能烧三年,屋里还暖和,现在同样的钱烧气一年就没了,还舍不得烧那么热。河北某县用户反馈,在没有政府补贴情况下,一个采暖季燃气花费6000元,是燃煤取暖的3倍,根本用不起。当问及财政补贴取消后,是否会继续使用时,该用户表示,有补贴就用,没有补贴就烧煤取暖。其实这样的回答并非个例,甚至有农民宁愿不要政府补贴,也要继续烧散煤。
▲ 闲置的电暖桌
在有补贴的情况下,“煤改电”“煤改气”采暖设施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用户普遍经济上仍然难以承受,窥一斑而知全豹,“双替代”初期改造投入大、后期运维成本高、取暖效果差、补贴难持续是目前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农户难以承受的高额运行费用直接影响到农村“煤改电”“煤改气”是否可持续。实际上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是否可持续已演变成地方财政投资补贴是否可承受,从而成为推进农村清洁取暖的根本问题。
“去煤化”是因噎废食
宜煤则煤是现实之举
实践证明,片面依靠“双替代”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既脱离实际,又不符合国情。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只有在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的同时,加大、加强、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才是真正务实的办法。不能轻视,更不能扼杀。
清洁取暖是热点,农村清洁取暖是难点。我国北方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从现实情况来看,受农村能源禀赋、能源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北方农村取暖以燃用煤炭和生物质为主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因地制宜,一是资源可获得性,当地有没有,能不能拿到。二是经济性,用不用得起,能不能承受。首先,煤炭和生物质在我国农村冬季取暖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状况下,从燃料本身入手治理污染才抓住症结所在。是否是清洁取暖不应只看出身,而是要看它最终的排放;其次,从能源供应和经济性方面考量,加快推广民用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比一味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大把花钱更现实。
而生物质作为典型的分布型可再生能源,具有生态循环、低碳环保、综合效益等先天优势,本身就适宜就近收集、就地加工转化、就近消费。
“限煤、减煤、可再生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但农村清洁取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补贴并非长久之计,最终仍将回归市场化运行。从国情出发,推进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炉具能效,配套使用清洁煤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从而实现“以煤减煤”“以柴代煤”,仍是现阶段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不同,是走“以煤减煤”的路子,还是走“以柴代煤”的路子,要根据各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
政策摇摆 定位不明
宜煤则煤 宜柴则柴难落实
众所周知,民用清洁煤的推广应用受政策影响较大,2017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意见的函中指出,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对于偏远山区等暂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的,重点利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等方式替代散烧煤。
在经历了部分地区“一刀切”、运动式的“去煤化”之后,宜煤则煤虽然在政策被明确提出,却未明确究竟在哪些情况宜煤、用什么煤,怎么用煤。按字面意思理解,“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作为暂不能通过清洁供暖替代散烧煤供暖地区的一种取暖方式,被排除在清洁供暖方式之外。其“过渡性”措施的定位,加之社会对燃煤污染固有的传统认知,使得地方政府、企业和用户因为怕政策变化导致再折腾,对“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持观望态度,导致清洁煤并未被纳入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清洁煤市场萎缩严重。据“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课题组”统计,2017年,炉具和型煤生产企业超过一半关停或转产,华北地区的炉具市场渠道基本停滞。
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说,取暖首先讲求成本,什么便宜烧什么。可一旦出现排放超标,就把板子打在煤炭身上并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进一步明确政策,避免散煤反烧“连累”清洁煤,扭转农村禁煤“一刀切”方式和矫枉过正现象,是主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替代传统燃煤的一种有力选择,在清洁供暖领域有发挥较大作用的空间。此前,生物质能利用政策不明确,部分地方政府将生物质清洁燃料视为高污染燃料,客观上制约了生物质清洁取暖的推广。而《通知》指出,“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同时解决大量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引起的污染问题。”生物质能供暖被提到如此高度令人欣喜。但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关标准、燃料品控、燃烧技术、运输体系、商业机制等方面还需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对于各地实施清洁取暖的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来说,都需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跟风、大干快上后陷入泥潭。
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监管
加快“燃料适配炉具”市场培育
推广燃料适配炉具,何种炉型适配何种燃料、采用何种燃烧方式、参照哪些排放标准,如何确保燃料质量、数量和价格的稳定,甚至物流运输、监管渠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环保,都需要一套科学的依据。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健全并完善洁净煤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配套节能环保炉具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燃料适配炉具的捆绑销售机制,加强燃料分级管理和质量标识,明确节能环保炉具在散煤治理中的作用及分阶段的服务区域,完善政府招投标机制,避免低价低质中标、地方保护主义,培育从前端燃料生产加工、到配套炉具、到运输配送、专业运营等“一条龙”服务的大型企业,同时,加强对劣质散煤、劣质炉具的市场监管,都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7月1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发布了《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通过测评发现,领跑者”目录产品的采暖热效率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值均优于相关标准。其中,燃煤采暖炉具热效率最高达到83.9%,平均热效率达80.1%;生物质采暖炉具热效率最高达82.5%,平均热效率达80.6%,相较《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8》产品,平均热效率分别提高了3.5和5.35个百分点。此外,入选产品在外观设计、进料系统、自动控制、燃烧方式、传热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提升。
2019年7月18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业委员会又下发了《关于2019年能源行业标准民用炉具及生物质锅炉相关标准制(修)订启动》的通知,《民用炉具清洁采暖现场测试及评价方法》《民用采暖炉具技术条件》《民用采暖炉具试验方法》《小型生物质锅炉技术条件》《小型生物质锅炉试验方法》五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标准的制(修)订和应用,对于规范市场环境,提升产品品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附:《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
- 07-07
- 06-25
- 05-22
- 05-10
- 05-25
- 10-11
- 09-19
- 04-14